龙江祖庙篮球赛_龙江祖庙篮球赛时间
1.福建人过春节时干什么?
2.邵武过年有哪些习俗
3.天津正月十五早晨为什么开大门点灯
福建人过春节时干什么?
《福建人春节习俗习惯》
春节古称“元旦”,指新的一年开始。又叫“年节”,俗称
《福建人春节习俗习惯》《放眼天下》
关于《放眼天下》的文章《福建人春节习俗习惯》正文开始>> 春节古称“元旦”,指新的一年开始。又叫“年节”,俗称“年”。
春节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从时间上说,春节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间活动主要是开正、祭祀、拜年、游乐等。
1.开 正
指除夕午夜后子时到卯时之间,择一良辰,开启大门,同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也祈求吉利和顺。“开正”的时间依该年天干地支推算,一般人家均依历书上的记载行事。“开正”之时,天未破晓,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香烟缭绕,鞭炮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一时间热闹非凡。
“开正”,在龙海,叫“开春”;在古田,叫“开年”;在沙县,叫“接年”;而南平、邵武、顺昌、光泽、连城、长汀、清流等地则称之为“开门”或“开大门”。“开正”的仪式全省各地大同小异。在厦门,“元旦焚香纸、放爆竹、开门即闭”①。在将乐的农村,倘若是多户人家共住一座房屋的,那么开大门者必须是一位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者,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给大家带来吉祥与福祉。宁化的一些农村,在开大门之前先放鞭炮,走遍屋内的各个房间,然后才开门。在武平,开门时全家人应在场,如有外人,不得参加;开门后即按“春牛图”所示的财神方位叩头。在邵武,若有人无意中被“开正”的鞭炮击伤出血,叫“血彩”,据说是极好兆头,这年能发大财。
现在,选择“开正”时辰的做法基本上没有了,一般在除夕零点新旧年之交时大放鞭炮、焰火,喜迎新岁。近几年来,电视机普及,全省城乡的大多人家都围坐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零点时,当电视中新年钟声响起,人们不约而同点鞭炮、放焰火,其盛况绝非昔日“开正”可比。这一新习俗在城镇尤盛,以致于公安部门通告市民,限制焰火爆竹施放地点,规劝居民注意防火安全。本省的大城市则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代之以录有鞭炮响声的录音带。
2.祀 神
祀神在“开正”之后,是旧时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厅堂的长案上事先摆好供品。各地的供品有所不同,一般是酒、果品(多为柑或桔)、年糕、净茶、牲醴以及插着红纸花的“岁饭”、鲜花。有的地方则纯为素斋,“设斋果、茶、酒、岁饭拜天”②。永春还供有圆子汤,漳州还有红糖煮线面,同安还有金针菜、龙眼干等。泉州的许多人家把正月初九的“天公诞”移至“开正”后祭祀,供品就更讲究了,备的是三牲、五果、六斋。祀神时,由家中长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点烛,烧金纸,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即所谓“礼神祈年”。次则依长幼次第祭拜祖先。在罗源,“元旦设香案当天叩拜,谓之‘启寅’。”③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动选在其他时间进行。在厦门,是初一中午祭祖。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动选在其他时间进行。在厦门,是初一中午祭祖。在连城,拜祖先称“拜图”,初一早上由族长率本族子孙在祖庙进行。在大田,民间有初一早起喝姜茶(即糖开水中放生姜、米花)的习俗,这时应敬一杯姜茶于祖宗神位前,祭祀则在早饭之后到祖祠中进行。
祀神之后,供品多放置一天才撤,有的要保留到初五。其中果品如红桔,要放到正月十五元霄节。在福安,厅堂长案上的香火要持续三天不断。
在龙海,龙江上的渔户,春节时都买连根带叶的大捆甘蔗,用红丝布绑在船桅杆上,祈求新年日子节节甜。甘蔗要等过了初三方可取下食用,否则据说会坏了兆头。
现在,祀神仪式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设供果、点香烛,虽不无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3.拜 年
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拜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祖先之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旧志中的“少长序拜”④、“卑幼以次拜其尊长”⑤即属此类。旧时要行跪拜礼,后逐渐改为作揖鞠躬,流传至今虽有鞠躬行礼者,但大多只说些“拜年”、“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在接受小辈的拜年之后,要赏给红包(即压岁钱,有的压岁钱在除夕夜给。)或红桔等。现在拜年的时间也有变化,由于城镇中儿女很多是与父母分居,因此一般在初一早上带小孩回来给父母拜年。
第二种类型是以宗族为单位,在祠堂祖庙中拜年,类似于现在的“团拜”。据(民国)《连江县志》“礼俗”(卷19)记载:人们在拜完神、祖先后,“随入祖庙,合族序拜,以侧柏叶插桔,人领一二枚,取百事吉之义。”凡在祖庙中祭祀祖先的,祀毕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现在这一类拜年已不时兴。
第三种类型是亲朋好友、邻里故旧之间的拜年。(光绪)《漳州府志》“民风”(卷38)记载:“元日祭毕,无贵贱御新衣,诣亲贺岁。主人出辛盘共款,行人相望于道,五日乃止”。龙海、南靖等地旧志也有相同的记载。这是给亲戚拜年。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发财,主人也以作揖回贺。福州地区流行的回贺语是“齐发,齐发”。有的地方讲究拜年的时间。在连城有句俗语,“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年初五六,有酒无肉”。说的是初一拜宗亲,初二拜岳父、舅父,如果是初三、四去给岳父、舅父拜年,则是怠慢了,只能是“野婿郎”。要是初五、初六去,更是迟了,恕招待不周。带小孩去给亲戚拜年,小孩往往会得到一份“压岁钱”,至少也有两个红桔,因此福州地区俗语说:“拜年拜年,没桔也有钱”。在诏安,亲友互相贺年,入门要高声说“新正如意”,对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贺年要带二枚红桔,一些糖果之类,对方把礼品收下,红桔奉还,以表双方都吉利。在三明一带,必须先到亲属中的长辈和老师家中拜年,否则有失礼仪。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谐音“亡”)、吴(谐音“无”)、对于姓桑(谐音“丧”)、贾(谐音“假”)的人家也应回避。
学生到老师家拜年,拜见时双手作揖,口称“拜年”、“恭喜”,旋即退出,一般不接受款待。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则可随便些,主人以烟、茶、糖果、红桔等待客。就是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拱手说“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
拜年的时间多在初一至初五,但也有例外的。马祖岛居民过了年夜,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宁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一不外出拜年。宁化、尤溪等地的风俗是初一可到公共场所游乐,但不走家串户。现在这些风俗多已不存。
在宁化、邵武等地,初二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但在霞浦的一些地方,却忌这天贺年会亲。同姓中有老人做寿的,应送寿面。过去拜寿是在正月初旬夜间进行,称“暖寿”,现在则不拘此例。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可以做诸如洗衣、劈柴之类事,但不能去做客,也不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为吊唁死者日,凡有新丧的人家,应为逝者设灵座,让亲友吊唁。在莆田、仙游及惠安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二为探亡日。据传,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入侵,大肆烧杀抢掠。民族英雄戚继光打败倭寇之后,进山避难的百姓才在二月初二陆续返回家园,但见倭寇铁蹄过处,尸骨相枕,满目疮痍。亲友乡邻不知谁家遭了难、死了人,于是互相探望,帮助收殓亲人。后世相传,二月初二便称为“探亡日”。后来,把这纪念日改在“小年夜”(除夕)与“大年夜”(正月初四,详见后“除夕”条)之间的正月初二。此后年年正月初二,人们互不登门,以避“探亡”之讳。但终有诸多不便,故又约定俗成:凡初一早晨串过门、拜过年者,初二日再登门便不算犯忌。为此,初一拜年的人特别多,为的换取初二的行动自由。
旧时福州水上居民(俗称“昼民”)有一特殊的贺年习俗:正月初二后的数日内,三五结伴的水上居民(男女老幼均有,多为中年以下女性),盛装携筐,至市内各街巷挨户唱小曲贺年。受贺的人家赠以年糕、米粿等食品。水上居民无论贫富与否,每家最少要有一人参加贺年,据说这样类似吃了百家饭,可保全家一年平安无事。所唱小曲和谐悦耳,且多与地方习俗、新年吉利有关,因此颇受青睐。
闽西客家习俗,正月初一,16岁以下的孩童都挎个布包成队到各家各户“打饼”,也含有贺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给一人一粒糖、一块饼,年幼未能到者,则由兄、姐代领。
现在拜年之俗仍盛行,而且增加了“团拜”和电话拜年的新内容。“团拜”即为集体拜年。许多单位都定于新年前后的某一时间,聚会一起,互相拜贺致意,既增进友谊,又可免逐家拜访之劳。此外,还有军民“团拜”,军政“团拜”的。在农村,回乡干部、学生也常有“团拜”之举。电话拜年则是近几年时兴的新鲜事,主要在城镇。新年钟声一响,人们便拿起电话向亲朋好友贺年,既及时,又便捷。随着私人电话的增多,电话拜年这一新习俗逐渐流行。
4.游 乐
春节的游乐活动很多,大型的游乐活动主要有舞狮、舞龙、踩高跷、舞龙灯等,次则观看戏剧,猜灯谜,另外还有玩四色牌、打麻将、玩,聚赌为乐。
在平和、漳浦,“诸少年或装束狮猊、八仙、竹马等戏,踵门呼舞,鸣金击鼓,喧闹异常。主人劳以果物。有吉祥之家,所劳之物倍厚于常”⑥。在漳平,旧时春节期间,有三、五人临时组合的小乐队(其主要乐器是唢呐,配以小鼓、小钹),挨家挨户吹奏吉祥的乐曲,俗称“鼓吹达仔”。东家要放鞭炮迎送,并赏给红包。缙绅豪富之家,甚至有舞狮队(俗称“打狮”)来拜年,同样要燃放鞭炮迎送,赏红包。舞狮队还在大街或广场上舞弄。在清流有在街头或大户人家舞狮表演的。每到一家,都大受欢迎,离开时一样赠红包赏彩。此外,还有人家邀请唱曲艺的到家中弹唱。有些农村,青年农民以荡秋千为乐。年前他们先以竹竿搭好简易秋千架,从初一到十五,聚集一起,或单人,或双人,作各式各样的荡秋千比赛,观者云集。在明溪,春节期间也有迎神及舞龙灯、狮灯等娱乐。
在福州,旧时春节期间最为儿童们喜爱的娱乐是打“锣鼓板”,而且大人们也玩。“锣鼓板”的调式不少,常见的是“大板”、“小板”、“行板”。“锣鼓板”不但自娱,而且还进行比赛。妇女们则结队出游,或逛街,或游西湖、白塔,也有打四色(即四色牌)、打麻将的。男人们的娱乐除听戏、听评话外,不是喝酒谈天,便是打麻将、抽。旧时玩扑克牌只是上流社会的雅事。
在闽南,春节游乐内容丰富,除了舞龙、舞狮外,还有地方戏剧、歌舞,如南音、歌仔戏、大鼓凉伞舞、车鼓弄,以及武术表演如“套宋江”等等。在诏安,还有舞鸟,即用竹篾做骨架,蒙上白布彩纸,装饰鸟的形状,人套在里面表演着鸟的舞蹈。
1949年后,全省各地春节游乐更丰富多彩,除传统的舞狮、舞龙、龙灯、旱船等等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游园、舞会、体育比赛。**院上演新影片,电视台播出精彩节目。在农村,文化体育部门也组织了许多文体活动。有的乡与乡、村与村之间自发组织篮球、棋类等比赛。自80年代后,有一新趋向,即春节期间农村人进城游玩,城镇人(尤其是城市)出去登山等。每逢春节,龙岩的登高山、莲花山,连城的冠豸山,长汀的卧龙山,永定的北门山、东华山,尤为热闹,其盛况胜于重阳。福州的鼓山、泉州的清源山、崇安的武夷山更是如此。
近几年来,流行于闽南农村的攻炮城游戏,别有情趣。所谓“炮城”,是竹竿挂起一串串排炮(大鞭炮),分别设置数处,排炮离地面八至十二米不等。攻“城”者必须用点燃的鞭炮扔向排炮,以点响排炮者为胜。“攻炮城”奖品甚为丰厚,常见的有电视机、收录机、自行车等。奖品的等级依攻“城”的难度(即排炮离地面的高度)而定。攻“城”开始之前,每处“城”的边上都用大红纸标明奖品名称。这一颇有刺激的游戏往往能吸引大批的“攻城”者和更多的观战者。
“攻炮城”一般在春节里进行,也有选定农闲时某一日子的。设“炮城”的村庄首先要集资购买奖品,布置场地,然后确定“攻城”时间,发出通告。“攻炮城”的这一天,附近各村的人们都早早地来到“战场”。“攻城”者大多是青年人,他们带来的鞭炮不是五包十包,而是一箱一箱。到来之后便选定所要攻的“城”,占据有利的地形。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当主持人宣布“攻城”开始时,战场上各据点顿时炮声大作,硝烟弥漫。加上观众的呐喊声,整个战场沸腾起来,极为热闹。“攻炮城”进行得十分激烈,从上午一直持续到晚上。有的当天不能攻下“炮城”的,第二天继续进行。攻城者耗费“炮弹”一箱箱,一直坚持到全部“炮城”被攻下才收兵。
“攻炮城”的成绩各有不同。经验丰富者由两人配合,一人送“炮弹”、一人“攻城”。有时,一箱鞭炮还没有完,“城”便被攻下。他们兴高采烈地扛上奖品凯旋而归。经验不足者尽管耗去几箱鞭炮,却一“城”未下。虽然如此,但也喜气洋洋,毫无懊悔之意。
5.食 俗
福建旧俗对于正月初一的饮食十分讲究,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岁饭)、线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饭,吃“隔年饭”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吃线面寓意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则与崇拜神、佛有关,以示虔诚,祈求一年平安如意。在将乐一带流传这样的俗语:“一餐吃斋,四季无灾;一天吃斋,灾祸不来”。
各地食俗互不相同。福州地区,早餐必是线面,而且要配上两个“太平蛋”,象征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在仙游,早餐是线面和菠菜,称“岁面”。在泉州、惠安、福鼎等地,早餐的食物中也都有线面。在漳州、龙海是吃甜寿面和红蛋,祈求平安长寿。各地吃素食的相当普遍。在顺昌,早餐吃“隔年饭”配素菜,主要是红萝卜(满堂红)、豆腐(满足)、芥菜(长命),此外还有粉干(取须发皆白长寿之意)。南平民间初一早餐是由男人起来煮点心(长寿面),早、午两餐素食。在崇安(今武夷山市),“早、午两餐素食,晚设宴如除夕”⑦。建阳、邵武、将乐、建宁、大田、永安、永定、上杭、连城、漳平、武平、诏安、德化、南靖、福安等地,有很多人家吃素。尤溪民间,早餐大多素食,有线面,有整颗煮的长寿菜。有的人家还在初一的三餐多摆一副餐具,以求添丁;儿子弱冠的,则多给一份鸡肉,说是能娶上好媳妇。沙县民间早餐无论吃素吃荤,都应吃大蒜(万事顺意)、菠菜(红头见喜)、豆腐(满足)。在漳浦,早餐大多吃以花生油炒的韭菜、菠菜、芹菜、豆腐;韭菜、菠菜不切,称“长年菜”,寓斋戒与长寿之意。平和也有类似的习俗。长汀的素食中必有芹菜、大蒜、葱、韭菜,谐音“勤、算、聪、巧”,以图吉利。有的地方初一早上讲究吃甜,除了吃年糕外,还喝甜茶。在尤溪,早餐之前喝生姜糖茶,称吃“甜头”。在霞浦,“无论贫富,人各食糍汤一碗,俗称‘行时’。盖‘糍’与‘时’同音,取吉利意”⑧。
现在,初一吃的习俗大多仍在流行,不过素食已很少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餐桌上的食物更丰富,更讲究了。
邵武过年有哪些习俗
春节古称“元旦”,指新的一年开始。又叫“年节”,俗称“年”。
春节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从时间上说,春节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间活动主要是开正、祭祀、拜年、游乐等。
1.开 正
指除夕午夜后子时到卯时之间,择一良辰,开启大门,同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也祈求吉利和顺。“开正”的时间依该年天干地支推算,一般人家均依历书上的记载行事。“开正”之时,天未破晓,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香烟缭绕,鞭炮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一时间热闹非凡。
“开正”,在龙海,叫“开春”;在古田,叫“开年”;在沙县,叫“接年”;而南平、邵武、顺昌、光泽、连城、长汀、清流等地则称之为“开门”或“开大门”。“开正”的仪式全省各地大同小异。在厦门,“元旦焚香纸、放爆竹、开门即闭”①。在将乐的农村,倘若是多户人家共住一座房屋的,那么开大门者必须是一位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者,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给大家带来吉祥与福祉。宁化的一些农村,在开大门之前先放鞭炮,走遍屋内的各个房间,然后才开门。在武平,开门时全家人应在场,如有外人,不得参加;开门后即按“春牛图”所示的财神方位叩头。在邵武,若有人无意中被“开正”的鞭炮击伤出血,叫“血彩”,据说是极好兆头,这年能发大财。
现在,选择“开正”时辰的做法基本上没有了,一般在除夕零点新旧年之交时大放鞭炮、焰火,喜迎新岁。近几年来,电视机普及,全省城乡的大多人家都围坐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零点时,当电视中新年钟声响起,人们不约而同点鞭炮、放焰火,其盛况绝非昔日“开正”可比。这一新习俗在城镇尤盛,以致于公安部门通告市民,限制焰火爆竹施放地点,规劝居民注意防火安全。本省的大城市则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代之以录有鞭炮响声的录音带。
2.祀 神
祀神在“开正”之后,是旧时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厅堂的长案上事先摆好供品。各地的供品有所不同,一般是酒、果品(多为柑或桔)、年糕、净茶、牲醴以及插着红纸花的“岁饭”、鲜花。有的地方则纯为素斋,“设斋果、茶、酒、岁饭拜天”②。永春还供有圆子汤,漳州还有红糖煮线面,同安还有金针菜、龙眼干等。泉州的许多人家把正月初九的“天公诞”移至“开正”后祭祀,供品就更讲究了,备的是三牲、五果、六斋。祀神时,由家中长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点烛,烧金纸,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即所谓“礼神祈年”。次则依长幼次第祭拜祖先。在罗源,“元旦设香案当天叩拜,谓之‘启寅’。”③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动选在其他时间进行。在厦门,是初一中午祭祖。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动选在其他时间进行。在厦门,是初一中午祭祖。在连城,拜祖先称“拜图”,初一早上由族长率本族子孙在祖庙进行。在大田,民间有初一早起喝姜茶(即糖开水中放生姜、米花)的习俗,这时应敬一杯姜茶于祖宗神位前,祭祀则在早饭之后到祖祠中进行。
祀神之后,供品多放置一天才撤,有的要保留到初五。其中果品如红桔,要放到正月十五元霄节。在福安,厅堂长案上的香火要持续三天不断。
在龙海,龙江上的渔户,春节时都买连根带叶的大捆甘蔗,用红丝布绑在船桅杆上,祈求新年日子节节甜。甘蔗要等过了初三方可取下食用,否则据说会坏了兆头。
现在,祀神仪式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设供果、点香烛,虽不无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3.拜 年
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拜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祖先之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旧志中的“少长序拜”④、“卑幼以次拜其尊长”⑤即属此类。旧时要行跪拜礼,后逐渐改为作揖鞠躬,流传至今虽有鞠躬行礼者,但大多只说些“拜年”、“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在接受小辈的拜年之后,要赏给红包(即压岁钱,有的压岁钱在除夕夜给。)或红桔等。现在拜年的时间也有变化,由于城镇中儿女很多是与父母分居,因此一般在初一早上带小孩回来给父母拜年。
第二种类型是以宗族为单位,在祠堂祖庙中拜年,类似于现在的“团拜”。据(民国)《连江县志》“礼俗”(卷19)记载:人们在拜完神、祖先后,“随入祖庙,合族序拜,以侧柏叶插桔,人领一二枚,取百事吉之义。”凡在祖庙中祭祀祖先的,祀毕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现在这一类拜年已不时兴。
第三种类型是亲朋好友、邻里故旧之间的拜年。(光绪)《漳州府志》“民风”(卷38)记载:“元日祭毕,无贵贱御新衣,诣亲贺岁。主人出辛盘共款,行人相望于道,五日乃止”。龙海、南靖等地旧志也有相同的记载。这是给亲戚拜年。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发财,主人也以作揖回贺。福州地区流行的回贺语是“齐发,齐发”。有的地方讲究拜年的时间。在连城有句俗语,“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年初五六,有酒无肉”。说的是初一拜宗亲,初二拜岳父、舅父,如果是初三、四去给岳父、舅父拜年,则是怠慢了,只能是“野婿郎”。要是初五、初六去,更是迟了,恕招待不周。带小孩去给亲戚拜年,小孩往往会得到一份“压岁钱”,至少也有两个红桔,因此福州地区俗语说:“拜年拜年,没桔也有钱”。在诏安,亲友互相贺年,入门要高声说“新正如意”,对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贺年要带二枚红桔,一些糖果之类,对方把礼品收下,红桔奉还,以表双方都吉利。在三明一带,必须先到亲属中的长辈和老师家中拜年,否则有失礼仪。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谐音“亡”)、吴(谐音“无”)、对于姓桑(谐音“丧”)、贾(谐音“假”)的人家也应回避。
学生到老师家拜年,拜见时双手作揖,口称“拜年”、“恭喜”,旋即退出,一般不接受款待。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则可随便些,主人以烟、茶、糖果、红桔等待客。就是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拱手说“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
拜年的时间多在初一至初五,但也有例外的。马祖岛居民过了年夜,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宁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一不外出拜年。宁化、尤溪等地的风俗是初一可到公共场所游乐,但不走家串户。现在这些风俗多已不存。
在宁化、邵武等地,初二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但在霞浦的一些地方,却忌这天贺年会亲。同姓中有老人做寿的,应送寿面。过去拜寿是在正月初旬夜间进行,称“暖寿”,现在则不拘此例。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可以做诸如洗衣、劈柴之类事,但不能去做客,也不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为吊唁死者日,凡有新丧的人家,应为逝者设灵座,让亲友吊唁。在莆田、仙游及惠安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二为探亡日。据传,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入侵,大肆烧杀抢掠。民族英雄戚继光打败倭寇之后,进山避难的百姓才在二月初二陆续返回家园,但见倭寇铁蹄过处,尸骨相枕,满目疮痍。亲友乡邻不知谁家遭了难、死了人,于是互相探望,帮助收殓亲人。后世相传,二月初二便称为“探亡日”。后来,把这纪念日改在“小年夜”(除夕)与“大年夜”(正月初四,详见后“除夕”条)之间的正月初二。此后年年正月初二,人们互不登门,以避“探亡”之讳。但终有诸多不便,故又约定俗成:凡初一早晨串过门、拜过年者,初二日再登门便不算犯忌。为此,初一拜年的人特别多,为的换取初二的行动自由。
旧时福州水上居民(俗称“昼民”)有一特殊的贺年习俗:正月初二后的数日内,三五结伴的水上居民(男女老幼均有,多为中年以下女性),盛装携筐,至市内各街巷挨户唱小曲贺年。受贺的人家赠以年糕、米粿等食品。水上居民无论贫富与否,每家最少要有一人参加贺年,据说这样类似吃了百家饭,可保全家一年平安无事。所唱小曲和谐悦耳,且多与地方习俗、新年吉利有关,因此颇受青睐。
闽西客家习俗,正月初一,16岁以下的孩童都挎个布包成队到各家各户“打饼”,也含有贺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给一人一粒糖、一块饼,年幼未能到者,则由兄、姐代领。
现在拜年之俗仍盛行,而且增加了“团拜”和电话拜年的新内容。“团拜”即为集体拜年。许多单位都定于新年前后的某一时间,聚会一起,互相拜贺致意,既增进友谊,又可免逐家拜访之劳。此外,还有军民“团拜”,军政“团拜”的。在农村,回乡干部、学生也常有“团拜”之举。电话拜年则是近几年时兴的新鲜事,主要在城镇。新年钟声一响,人们便拿起电话向亲朋好友贺年,既及时,又便捷。随着私人电话的增多,电话拜年这一新习俗逐渐流行。
4.游 乐
春节的游乐活动很多,大型的游乐活动主要有舞狮、舞龙、踩高跷、舞龙灯等,次则观看戏剧,猜灯谜,另外还有玩四色牌、打麻将、玩,聚赌为乐。
在平和、漳浦,“诸少年或装束狮猊、八仙、竹马等戏,踵门呼舞,鸣金击鼓,喧闹异常。主人劳以果物。有吉祥之家,所劳之物倍厚于常”⑥。在漳平,旧时春节期间,有三、五人临时组合的小乐队(其主要乐器是唢呐,配以小鼓、小钹),挨家挨户吹奏吉祥的乐曲,俗称“鼓吹达仔”。东家要放鞭炮迎送,并赏给红包。缙绅豪富之家,甚至有舞狮队(俗称“打狮”)来拜年,同样要燃放鞭炮迎送,赏红包。舞狮队还在大街或广场上舞弄。在清流有在街头或大户人家舞狮表演的。每到一家,都大受欢迎,离开时一样赠红包赏彩。此外,还有人家邀请唱曲艺的到家中弹唱。有些农村,青年农民以荡秋千为乐。年前他们先以竹竿搭好简易秋千架,从初一到十五,聚集一起,或单人,或双人,作各式各样的荡秋千比赛,观者云集。在明溪,春节期间也有迎神及舞龙灯、狮灯等娱乐。
在福州,旧时春节期间最为儿童们喜爱的娱乐是打“锣鼓板”,而且大人们也玩。“锣鼓板”的调式不少,常见的是“大板”、“小板”、“行板”。“锣鼓板”不但自娱,而且还进行比赛。妇女们则结队出游,或逛街,或游西湖、白塔,也有打四色(即四色牌)、打麻将的。男人们的娱乐除听戏、听评话外,不是喝酒谈天,便是打麻将、抽。旧时玩扑克牌只是上流社会的雅事。
在闽南,春节游乐内容丰富,除了舞龙、舞狮外,还有地方戏剧、歌舞,如南音、歌仔戏、大鼓凉伞舞、车鼓弄,以及武术表演如“套宋江”等等。在诏安,还有舞鸟,即用竹篾做骨架,蒙上白布彩纸,装饰鸟的形状,人套在里面表演着鸟的舞蹈。
1949年后,全省各地春节游乐更丰富多彩,除传统的舞狮、舞龙、龙灯、旱船等等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游园、舞会、体育比赛。**院上演新影片,电视台播出精彩节目。在农村,文化体育部门也组织了许多文体活动。有的乡与乡、村与村之间自发组织篮球、棋类等比赛。自80年代后,有一新趋向,即春节期间农村人进城游玩,城镇人(尤其是城市)出去登山等。每逢春节,龙岩的登高山、莲花山,连城的冠豸山,长汀的卧龙山,永定的北门山、东华山,尤为热闹,其盛况胜于重阳。福州的鼓山、泉州的清源山、崇安的武夷山更是如此。
近几年来,流行于闽南农村的攻炮城游戏,别有情趣。所谓“炮城”,是竹竿挂起一串串排炮(大鞭炮),分别设置数处,排炮离地面八至十二米不等。攻“城”者必须用点燃的鞭炮扔向排炮,以点响排炮者为胜。“攻炮城”奖品甚为丰厚,常见的有电视机、收录机、自行车等。奖品的等级依攻“城”的难度(即排炮离地面的高度)而定。攻“城”开始之前,每处“城”的边上都用大红纸标明奖品名称。这一颇有刺激的游戏往往能吸引大批的“攻城”者和更多的观战者。
“攻炮城”一般在春节里进行,也有选定农闲时某一日子的。设“炮城”的村庄首先要集资购买奖品,布置场地,然后确定“攻城”时间,发出通告。“攻炮城”的这一天,附近各村的人们都早早地来到“战场”。“攻城”者大多是青年人,他们带来的鞭炮不是五包十包,而是一箱一箱。到来之后便选定所要攻的“城”,占据有利的地形。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当主持人宣布“攻城”开始时,战场上各据点顿时炮声大作,硝烟弥漫。加上观众的呐喊声,整个战场沸腾起来,极为热闹。“攻炮城”进行得十分激烈,从上午一直持续到晚上。有的当天不能攻下“炮城”的,第二天继续进行。攻城者耗费“炮弹”一箱箱,一直坚持到全部“炮城”被攻下才收兵。
“攻炮城”的成绩各有不同。经验丰富者由两人配合,一人送“炮弹”、一人“攻城”。有时,一箱鞭炮还没有完,“城”便被攻下。他们兴高采烈地扛上奖品凯旋而归。经验不足者尽管耗去几箱鞭炮,却一“城”未下。虽然如此,但也喜气洋洋,毫无懊悔之意。
5.食 俗
福建旧俗对于正月初一的饮食十分讲究,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岁饭)、线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饭,吃“隔年饭”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吃线面寓意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则与崇拜神、佛有关,以示虔诚,祈求一年平安如意。在将乐一带流传这样的俗语:“一餐吃斋,四季无灾;一天吃斋,灾祸不来”。
各地食俗互不相同。福州地区,早餐必是线面,而且要配上两个“太平蛋”,象征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在仙游,早餐是线面和菠菜,称“岁面”。在泉州、惠安、福鼎等地,早餐的食物中也都有线面。在漳州、龙海是吃甜寿面和红蛋,祈求平安长寿。各地吃素食的相当普遍。在顺昌,早餐吃“隔年饭”配素菜,主要是红萝卜(满堂红)、豆腐(满足)、芥菜(长命),此外还有粉干(取须发皆白长寿之意)。南平民间初一早餐是由男人起来煮点心(长寿面),早、午两餐素食。在崇安(今武夷山市),“早、午两餐素食,晚设宴如除夕”⑦。建阳、邵武、将乐、建宁、大田、永安、永定、上杭、连城、漳平、武平、诏安、德化、南靖、福安等地,有很多人家吃素。尤溪民间,早餐大多素食,有线面,有整颗煮的长寿菜。有的人家还在初一的三餐多摆一副餐具,以求添丁;儿子弱冠的,则多给一份鸡肉,说是能娶上好媳妇。沙县民间早餐无论吃素吃荤,都应吃大蒜(万事顺意)、菠菜(红头见喜)、豆腐(满足)。在漳浦,早餐大多吃以花生油炒的韭菜、菠菜、芹菜、豆腐;韭菜、菠菜不切,称“长年菜”,寓斋戒与长寿之意。平和也有类似的习俗。长汀的素食中必有芹菜、大蒜、葱、韭菜,谐音“勤、算、聪、巧”,以图吉利。有的地方初一早上讲究吃甜,除了吃年糕外,还喝甜茶。在尤溪,早餐之前喝生姜糖茶,称吃“甜头”。在霞浦,“无论贫富,人各食糍汤一碗,俗称‘行时’。盖‘糍’与‘时’同音,取吉利意”⑧。
现在,初一吃的习俗大多仍在流行,不过素食已很少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餐桌上的食物更丰富,更讲究了。
6.其 他
春节期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漳州有风俗歌谣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姿娘(闽南话,指妇女),初四(神)落地,初五假开。初六摸,初七摸,初八初九敬天公。初十伽蓝生,十一十一福,十二返去拜(意为贺年来往的客人都回家了),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十五元宵暝,十六孝大人”。泉州的顺口溜是:“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舀肥,初六隔机,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十一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二请女婿,十三吃糜配芥菜,十四搭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意思是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初一自不必说,泉州的“初二场”,指的是摆开娱乐场。漳州的“初二早”,指的是要早起、早忙,因为既要祀祖,又要准备接待女儿、女婿。在龙海、南靖、华安、平和、漳浦、诏安、泉州、福州等地,都是请女婿的日子,因此初二又称“女婿日”。有许多俗语与此有关,“有孝女儿女婿初一、初二到,不孝女儿女婿初三迟‘过到’(晌午)”(漳州);“孝女贤婿初二客”、“有孝女,初二来”(平和);“有孝查仔(女儿)初二、三,无孝查仔正月半”(诏安)等等。女婿登门要带着礼物奉献给岳父岳母,同时要给小孩们分红包,桔柑或糖果之类。在诏安,女儿回娘家应带炖熟的猪脚和年糕等礼品给父母拜年,俗称“下孝”。娘家收下礼物,但要退还二枚红桔。在漳浦,女儿、女婿要送“锅仔肉”。岳父母一般是设宴招待女婿、女儿。漳州一带,女儿、女婿必须当天返回,不能在娘家过夜。由于初二是“女婿日”,因此华安一带还忌单身汉拜访有年青姑娘的家庭。
“初三无姿娘”,一说这天妇女不上街,另一说是初二回娘家贺正,多被留宿娘家。在闽南一带,初三被称为“赤”,传说赤狗神主凶,一旦撞着,终年不得平安,因此这天人们不出门、不请客。在南靖,又称“粪扫日”,这天应做卫生,故在农村忌探亲访友。在厦门,“初三日,新丧之家祭亡者,戚眷来哭,名曰‘消新愁’。本日忌往人家贺年”⑨。漳平亦有此俗。在霞浦,“客岁有新丧者,……各戚友于初三日重来拜奠,俗称‘拜新年’。初四日午餐即飨以祭余,俗称‘食新年饭’。此两日系与丧家应酬,俗忌,不贺岁、不会亲”⑩。在福安一带,初三却被认为好日子,可以走亲戚、串门、祝寿、办酒席等等。福清、平潭一带,初三开假,商店开始营业。在福清,有新嫁女的家庭,派兄弟辈的少年请新娘、新郎回娘家,俗称“头年请初三”。在仙游一带,初三是“做十”(即祝寿)与开店的日子。
在闽南及平潭、宁德一带,初四是接神的日子。神,有的是泛指,即所谓天神,有的是指家神灶君、灶妈。其仪式颇为隆重,旧例备牲设醴、燃香点烛烧纸马,祈求神明保佑合家平安。在福州及大部分郊县,初四为开假日,开始各项工作与正常生活。
在闽南一带,初五“假开”,指新年已过,各商家以朱红纸写上“开张大吉”、“大吉利市”等张贴,鸣炮开市。人们也开始忙于生计。泉州的“初五舀肥”,指掏粪便,农事开始。在邵武,这天被认为是财神生日,店铺重新开张,焚香鸣炮,迎财神,祝愿生意兴隆。在福安民间,认为各路天神于该日降下界,故多吃素、焚香、鸣炮迎接。
在莆田、仙游,初五“做大岁”。如前所述,倭寇被打败之后,逃难者相率归来,善后事毕,相约于初五日(或初四)补行度岁过年,名曰“做大岁”。但那时是二月初五日。据《倭祸记》载:“自那年(按:明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以后,众定每年正月初五日举行做大岁之礼,因为做大岁不能在二月也。”时至今日,莆仙一带每逢春节都过二次年,有的“做大岁”甚至比初一还更为隆重。
漳州的“初六摸、初七摸”,指的是主妇们又忙于准备初八、初九敬天公生日的事。泉州的“初六隔机”则指整理织机,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指的是初七为人日,取果蔬作“七宝羹”。据说吃了“七宝羹”,可以除百病。“初八完全”,指全家团圆。闽南一般认为初九是天公生日,家家“设香案向户外祀之。爆竹声达旦。越日,以祭品馈赠亲戚,互相酬答。居丧者否。”⑾
过了初十,人们又忙于准备迎接元霄节了。
天津正月十五早晨为什么开大门点灯
春节古称“元旦”,指新的一年开始。又叫“年节”,俗称“年”。
春节是福建省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从时间上说,春节的核心是正月初一。民间活动主要是开正、祭祀、拜年、游乐等。
1.开 正
指除夕午夜后子时到卯时之间,择一良辰,开启大门,同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也祈求吉利和顺。“开正”的时间依该年天干地支推算,一般人家均依历书上的记载行事。“开正”之时,天未破晓,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香烟缭绕,鞭炮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一时间热闹非凡。
“开正”,在龙海,叫“开春”;在古田,叫“开年”;在沙县,叫“接年”;而南平、邵武、顺昌、光泽、连城、长汀、清流等地则称之为“开门”或“开大门”。“开正”的仪式全省各地大同小异。在厦门,“元旦焚香纸、放爆竹、开门即闭”①。在将乐的农村,倘若是多户人家共住一座房屋的,那么开大门者必须是一位德高望重、子孙满堂的长者,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给大家带来吉祥与福祉。宁化的一些农村,在开大门之前先放鞭炮,走遍屋内的各个房间,然后才开门。在武平,开门时全家人应在场,如有外人,不得参加;开门后即按“春牛图”所示的财神方位叩头。在邵武,若有人无意中被“开正”的鞭炮击伤出血,叫“血彩”,据说是极好兆头,这年能发大财。
现在,选择“开正”时辰的做法基本上没有了,一般在除夕零点新旧年之交时大放鞭炮、焰火,喜迎新岁。近几年来,电视机普及,全省城乡的大多人家都围坐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零点时,当电视中新年钟声响起,人们不约而同点鞭炮、放焰火,其盛况绝非昔日“开正”可比。这一新习俗在城镇尤盛,以致于公安部门通告市民,限制焰火爆竹施放地点,规劝居民注意防火安全。本省的大城市则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代之以录有鞭炮响声的录音带。
2.祀 神
祀神在“开正”之后,是旧时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祭祀之前,在厅堂的长案上事先摆好供品。各地的供品有所不同,一般是酒、果品(多为柑或桔)、年糕、净茶、牲醴以及插着红纸花的“岁饭”、鲜花。有的地方则纯为素斋,“设斋果、茶、酒、岁饭拜天”②。永春还供有圆子汤,漳州还有红糖煮线面,同安还有金针菜、龙眼干等。泉州的许多人家把正月初九的“天公诞”移至“开正”后祭祀,供品就更讲究了,备的是三牲、五果、六斋。祀神时,由家中长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点烛,烧金纸,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即所谓“礼神祈年”。次则依长幼次第祭拜祖先。在罗源,“元旦设香案当天叩拜,谓之‘启寅’。”③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动选在其他时间进行。在厦门,是初一中午祭祖。也有些地方祭祀活动选在其他时间进行。在厦门,是初一中午祭祖。在连城,拜祖先称“拜图”,初一早上由族长率本族子孙在祖庙进行。在大田,民间有初一早起喝姜茶(即糖开水中放生姜、米花)的习俗,这时应敬一杯姜茶于祖宗神位前,祭祀则在早饭之后到祖祠中进行。
祀神之后,供品多放置一天才撤,有的要保留到初五。其中果品如红桔,要放到正月十五元霄节。在福安,厅堂长案上的香火要持续三天不断。
在龙海,龙江上的渔户,春节时都买连根带叶的大捆甘蔗,用红丝布绑在船桅杆上,祈求新年日子节节甜。甘蔗要等过了初三方可取下食用,否则据说会坏了兆头。
现在,祀神仪式多不流行,但尚有人家设供果、点香烛,虽不无祀先之意,但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3.拜 年
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是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拜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在自己家中,在祀神祖先之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旧志中的“少长序拜”④、“卑幼以次拜其尊长”⑤即属此类。旧时要行跪拜礼,后逐渐改为作揖鞠躬,流传至今虽有鞠躬行礼者,但大多只说些“拜年”、“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在接受小辈的拜年之后,要赏给红包(即压岁钱,有的压岁钱在除夕夜给。)或红桔等。现在拜年的时间也有变化,由于城镇中儿女很多是与父母分居,因此一般在初一早上带小孩回来给父母拜年。
第二种类型是以宗族为单位,在祠堂祖庙中拜年,类似于现在的“团拜”。据(民国)《连江县志》“礼俗”(卷19)记载:人们在拜完神、祖先后,“随入祖庙,合族序拜,以侧柏叶插桔,人领一二枚,取百事吉之义。”凡在祖庙中祭祀祖先的,祀毕均有宗族拜年之俗。现在这一类拜年已不时兴。
第三种类型是亲朋好友、邻里故旧之间的拜年。(光绪)《漳州府志》“民风”(卷38)记载:“元日祭毕,无贵贱御新衣,诣亲贺岁。主人出辛盘共款,行人相望于道,五日乃止”。龙海、南靖等地旧志也有相同的记载。这是给亲戚拜年。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新年发财,主人也以作揖回贺。福州地区流行的回贺语是“齐发,齐发”。有的地方讲究拜年的时间。在连城有句俗语,“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年初五六,有酒无肉”。说的是初一拜宗亲,初二拜岳父、舅父,如果是初三、四去给岳父、舅父拜年,则是怠慢了,只能是“野婿郎”。要是初五、初六去,更是迟了,恕招待不周。带小孩去给亲戚拜年,小孩往往会得到一份“压岁钱”,至少也有两个红桔,因此福州地区俗语说:“拜年拜年,没桔也有钱”。在诏安,亲友互相贺年,入门要高声说“新正如意”,对方要回答“大家,大家”,以表示彼此皆如意。贺年要带二枚红桔,一些糖果之类,对方把礼品收下,红桔奉还,以表双方都吉利。在三明一带,必须先到亲属中的长辈和老师家中拜年,否则有失礼仪。但去的第一家不可是姓王(谐音“亡”)、吴(谐音“无”)、对于姓桑(谐音“丧”)、贾(谐音“假”)的人家也应回避。
学生到老师家拜年,拜见时双手作揖,口称“拜年”、“恭喜”,旋即退出,一般不接受款待。如果到好友家中拜年则可随便些,主人以烟、茶、糖果、红桔等待客。就是一般的熟人,路上相遇,也都拱手说“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
拜年的时间多在初一至初五,但也有例外的。马祖岛居民过了年夜,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在漳平、宁化、尤溪、邵武、崇安等地,初一不外出拜年。宁化、尤溪等地的风俗是初一可到公共场所游乐,但不走家串户。现在这些风俗多已不存。
在宁化、邵武等地,初二才开始到亲友家拜年。但在霞浦的一些地方,却忌这天贺年会亲。同姓中有老人做寿的,应送寿面。过去拜寿是在正月初旬夜间进行,称“暖寿”,现在则不拘此例。
在福安,初二是祭日,可以做诸如洗衣、劈柴之类事,但不能去做客,也不接待客人。在福清,初二为吊唁者日,凡有新丧的人家,应为逝者设灵座,让亲友吊唁。在莆田、仙游及惠安北部的一些地方,初二为探亡日。据传,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入侵,大肆烧杀抢掠。民族英雄戚继光打败倭寇之后,进山避难的百姓才在二月初二陆续返回家园,但见倭寇铁蹄过处,尸骨相枕,满目疮痍。亲友乡邻不知谁家遭了难、了人,于是互相探望,帮助收殓亲人。后世相传,二月初二便称为“探亡日”。后来,把这纪念日改在“小年夜”(除夕)与“大年夜”(正月初四,详见后“除夕”条)之间的正月初二。此后年年正月初二,人们互不登门,以避“探亡”之讳。但终有诸多不便,故又约定俗成:凡初一早晨串过门、拜过年者,初二日再登门便不算犯忌。为此,初一拜年的人特别多,为的换取初二的行动自由。
旧时福州水上居民(俗称“昼民”)有一特殊的贺年习俗:正月初二后的数日内,三五结伴的水上居民(男女老幼均有,多为中年以下女性),盛装携筐,至市内各街巷挨户唱小曲贺年。受贺的人家赠以年糕、米粿等食品。水上居民无论贫富与否,每家最少要有一人参加贺年,据说这样类似吃了百家饭,可保全家一年平安无事。所唱小曲和谐悦耳,且多与地方习俗、新年吉利有关,因此颇受青睐。
闽西客家习俗,正月初一,16岁以下的孩童都挎个布包成队到各家各户“打饼”,也含有贺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给一人一粒糖、一块饼,年幼未能到者,则由兄、姐代领。
现在拜年之俗仍盛行,而且增加了“团拜”和电话拜年的新内容。“团拜”即为集体拜年。许多单位都定于新年前后的某一时间,聚会一起,互相拜贺致意,既增进友谊,又可免逐家拜访之劳。此外,还有军民“团拜”,军政“团拜”的。在农村,回乡干部、学生也常有“团拜”之举。电话拜年则是近几年时兴的新鲜事,主要在城镇。新年钟声一响,人们便拿起电话向亲朋好友贺年,既及时,又便捷。随着私人电话的增多,电话拜年这一新习俗逐渐流行。
4.游 乐
春节的游乐活动很多,大型的游乐活动主要有舞狮、舞龙、踩高跷、舞龙灯等,次则观看戏剧,猜灯谜,另外还有玩四色牌、打麻将、玩,聚赌为乐。
在平和、漳浦,“诸少年或装束狮猊、八仙、竹马等戏,踵门呼舞,鸣金击鼓,喧闹异常。主人劳以果物。有吉祥之家,所劳之物倍厚于常”⑥。在漳平,旧时春节期间,有三、五人临时组合的小乐队(其主要乐器是唢呐,配以小鼓、小钹),挨家挨户吹奏吉祥的乐曲,俗称“鼓吹达仔”。东家要放鞭炮迎送,并赏给红包。缙绅豪富之家,甚至有舞狮队(俗称“打狮”)来拜年,同样要燃放鞭炮迎送,赏红包。舞狮队还在大街或广场上舞弄。在清流有在街头或大户人家舞狮表演的。每到一家,都大受欢迎,离开时一样赠红包赏彩。此外,还有人家邀请唱曲艺的到家中弹唱。有些农村,青年农民以荡秋千为乐。年前他们先以竹竿搭好简易秋千架,从初一到十五,聚集一起,或单人,或双人,作各式各样的荡秋千比赛,观者云集。在明溪,春节期间也有迎神及舞龙灯、狮灯等娱乐。
在福州,旧时春节期间最为儿童们喜爱的娱乐是打“锣鼓板”,而且大人们也玩。“锣鼓板”的调式不少,常见的是“大板”、“小板”、“行板”。“锣鼓板”不但自娱,而且还进行比赛。妇女们则结队出游,或逛街,或游西湖、白塔,也有打四色(即四色牌)、打麻将的。男人们的娱乐除听戏、听评话外,不是喝酒谈天,便是打麻将、抽。旧时玩扑克牌只是上流社会的雅事。
在闽南,春节游乐内容丰富,除了舞龙、舞狮外,还有地方戏剧、歌舞,如南音、歌仔戏、大鼓凉伞舞、车鼓弄,以及武术表演如“套宋江”等等。在诏安,还有舞鸟,即用竹篾做骨架,蒙上白布彩纸,装饰鸟的形状,人套在里面表演着鸟的舞蹈。
1949年后,全省各地春节游乐更丰富多彩,除传统的舞狮、舞龙、龙灯、旱船等等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游园、舞会、体育比赛。**院上演新影片,电视台播出精彩节目。在农村,文化体育部门也组织了许多文体活动。有的乡与乡、村与村之间自发组织篮球、棋类等比赛。自80年代后,有一新趋向,即春节期间农村人进城游玩,城镇人(尤其是城市)出去登山等。每逢春节,龙岩的登高山、莲花山,连城的冠豸山,长汀的卧龙山,永定的北门山、东华山,尤为热闹,其盛况胜于重阳。福州的鼓山、泉州的清源山、崇安的武夷山更是如此。
近几年来,流行于闽南农村的攻炮城游戏,别有情趣。所谓“炮城”,是竹竿挂起一串串排炮(大鞭炮),分别设置数处,排炮离地面八至十二米不等。攻“城”者必须用点燃的鞭炮扔向排炮,以点响排炮者为胜。“攻炮城”奖品甚为丰厚,常见的有电视机、收录机、自行车等。奖品的等级依攻“城”的难度(即排炮离地面的高度)而定。攻“城”开始之前,每处“城”的边上都用大红纸标明奖品名称。这一颇有刺激的游戏往往能吸引大批的“攻城”者和更多的观战者。
“攻炮城”一般在春节里进行,也有选定农闲时某一日子的。设“炮城”的村庄首先要集资购买奖品,布置场地,然后确定“攻城”时间,发出通告。“攻炮城”的这一天,附近各村的人们都早早地来到“战场”。“攻城”者大多是青年人,他们带来的鞭炮不是五包十包,而是一箱一箱。到来之后便选定所要攻的“城”,占据有利的地形。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当主持人宣布“攻城”开始时,战场上各据点顿时炮声大作,硝烟弥漫。加上观众的呐喊声,整个战场沸腾起来,极为热闹。“攻炮城”进行得十分激烈,从上午一直持续到晚上。有的当天不能攻下“炮城”的,第二天继续进行。攻城者耗费“炮弹”一箱箱,一直坚持到全部“炮城”被攻下才收兵。
“攻炮城”的成绩各有不同。经验丰富者由两人配合,一人送“炮弹”、一人“攻城”。有时,一箱鞭炮还没有完,“城”便被攻下。他们兴高采烈地扛上奖品凯旋而归。经验不足者尽管耗去几箱鞭炮,却一“城”未下。虽然如此,但也喜气洋洋,毫无懊悔之意。
5.食 俗
福建旧俗对于正月初一的饮食十分讲究,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岁饭)、线面、年糕、素食。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饭,吃“隔年饭”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吃线面寓意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则与崇拜神、佛有关,以示虔诚,祈求一年平安如意。在将乐一带流传这样的俗语:“一餐吃斋,四季无灾;一天吃斋,灾祸不来”。
各地食俗互不相同。福州地区,早餐必是线面,而且要配上两个“太平蛋”,象征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在仙游,早餐是线面和菠菜,称“岁面”。在泉州、惠安、福鼎等地,早餐的食物中也都有线面。在漳州、龙海是吃甜寿面和红蛋,祈求平安长寿。各地吃素食的相当普遍。在顺昌,早餐吃“隔年饭”配素菜,主要是红萝卜(满堂红)、豆腐(满足)、芥菜(长命),此外还有粉干(取须发皆白长寿之意)。南平民间初一早餐是由男人起来煮点心(长寿面),早、午两餐素食。在崇安(今武夷山市),“早、午两餐素食,晚设宴如除夕”⑦。建阳、邵武、将乐、建宁、大田、永安、永定、上杭、连城、漳平、武平、诏安、德化、南靖、福安等地,有很多人家吃素。尤溪民间,早餐大多素食,有线面,有整颗煮的长寿菜。有的人家还在初一的三餐多摆一副餐具,以求添丁;儿子弱冠的,则多给一份鸡肉,说是能娶上好媳妇。沙县民间早餐无论吃素吃荤,都应吃大蒜(万事顺意)、菠菜(红头见喜)、豆腐(满足)。在漳浦,早餐大多吃以花生油炒的韭菜、菠菜、芹菜、豆腐;韭菜、菠菜不切,称“长年菜”,寓斋戒与长寿之意。平和也有类似的习俗。长汀的素食中必有芹菜、大蒜、葱、韭菜,谐音“勤、算、聪、巧”,以图吉利。有的地方初一早上讲究吃甜,除了吃年糕外,还喝甜茶。在尤溪,早餐之前喝生姜糖茶,称吃“甜头”。在霞浦,“无论贫富,人各食糍汤一碗,俗称‘行时’。盖‘糍’与‘时’同音,取吉利意”⑧。
现在,初一吃的习俗大多仍在流行,不过素食已很少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餐桌上的食物更丰富,更讲究了。
6.其 他
春节期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漳州有风俗歌谣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姿娘(闽南话,指妇女),初四(神)落地,初五假开。初六摸,初七摸,初八初九敬天公。初十伽蓝生,十一十一福,十二返去拜(意为贺年来往的客人都回家了),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十五元宵暝,十六孝大人”。泉州的顺口溜是:“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舀肥,初六隔机,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十一倒去觅(回娘家探望),十二请女婿,十三吃糜配芥菜,十四搭灯棚,十五上元暝,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意思是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初一自不必说,泉州的“初二场”,指的是摆开娱乐场。漳州的“初二早”,指的是要早起、早忙,因为既要祀祖,又要准备接待女儿、女婿。在龙海、南靖、华安、平和、漳浦、诏安、泉州、福州等地,都是请女婿的日子,因此初二又称“女婿日”。有许多俗语与此有关,“有孝女儿女婿初一、初二到,不孝女儿女婿初三迟‘过到’(晌午)”(漳州);“孝女贤婿初二客”、“有孝女,初二来”(平和);“有孝查仔(女儿)初二、三,无孝查仔正月半”(诏安)等等。女婿登门要带着礼物奉献给岳父岳母,同时要给小孩们分红包,桔柑或糖果之类。在诏安,女儿回娘家应带炖熟的猪脚和年糕等礼品给父母拜年,俗称“下孝”。娘家收下礼物,但要退还二枚红桔。在漳浦,女儿、女婿要送“锅仔肉”。岳父母一般是设宴招待女婿、女儿。漳州一带,女儿、女婿必须当天返回,不能在娘家过夜。由于初二是“女婿日”,因此华安一带还忌单身汉拜访有年青姑娘的家庭。
“初三无姿娘”,一说这天妇女不上街,另一说是初二回娘家贺正,多被留宿娘家。在闽南一带,初三被称为“赤”,传说赤狗神主凶,一旦撞着,终年不得平安,因此这天人们不出门、不请客。在南靖,又称“粪扫日”,这天应做卫生,故在农村忌探亲访友。在厦门,“初三日,新丧之家祭亡者,戚眷来哭,名曰‘消新愁’。本日忌往人家贺年”⑨。漳平亦有此俗。在霞浦,“客岁有新丧者,……各戚友于初三日重来拜奠,俗称‘拜新年’。初四日午餐即飨以祭余,俗称‘食新年饭’。此两日系与丧家应酬,俗忌,不贺岁、不会亲”⑩。在福安一带,初三却被认为好日子,可以走亲戚、串门、祝寿、办酒席等等。福清、平潭一带,初三开假,商店开始营业。在福清,有新嫁女的家庭,派兄弟辈的少年请新娘、新郎回娘家,俗称“头年请初三”。在仙游一带,初三是“做十”(即祝寿)与开店的日子。
在闽南及平潭、宁德一带,初四是接神的日子。神,有的是泛指,即所谓天神,有的是指家神灶君、灶妈。其仪式颇为隆重,旧例备牲设醴、燃香点烛烧纸马,祈求神明保佑合家平安。在福州及大部分郊县,初四为开假日,开始各项工作与正常生活。
在闽南一带,初五“假开”,指新年已过,各商家以朱红纸写上“开张大吉”、“大吉利市”等张贴,鸣炮开市。人们也开始忙于生计。泉州的“初五舀肥”,指掏粪便,农事开始。在邵武,这天被认为是财神生日,店铺重新开张,焚香鸣炮,迎财神,祝愿生意兴隆。在福安民间,认为各路天神于该日降下界,故多吃素、焚香、鸣炮迎接。
在莆田、仙游,初五“做大岁”。如前所述,倭寇被打败之后,逃难者相率归来,善后事毕,相约于初五日(或初四)补行度岁过年,名曰“做大岁”。但那时是二月初五日。据《倭祸记》载:“自那年(按:明嘉靖四十二年,即1563年)以后,众定每年正月初五日举行做大岁之礼,因为做大岁不能在二月也。”时至今日,莆仙一带每逢春节都过二次年,有的“做大岁”甚至比初一还更为隆重。
漳州的“初六摸、初七摸”,指的是主妇们又忙于准备初八、初九敬天公生日的事。泉州的“初六隔机”则指整理织机,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指的是初七为人日,取果蔬作“七宝羹”。据说吃了“七宝羹”,可以除百病。“初八完全”,指全家团圆。闽南一般认为初九是天公生日,家家“设香案向户外祀之。爆竹声达旦。越日,以祭品馈赠亲戚,互相酬答。居丧者否。”⑾
过了初十,人们又忙于准备迎接元霄节了。
- 上一篇:篮球冠军教会了什么_篮球的冠军
- 下一篇:17岁应该穿哪种篮球服_17岁穿什么衣服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