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任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球队新闻

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篮球主教练简历_北京大学篮球队员名单

tamoadmin 2024-11-20
1.王叔岷的个人简历2.怎样写个人简介3.刘丽萍的个人简历4.北京大学白先勇简历王叔岷的个人简历王叔岷先生1914年出生于简阳县(今成都市东郊洛带镇下街),19

1.王叔岷的个人简历

2.怎样写个人简介

3.刘丽萍的个人简历

4.北京大学白先勇简历

王叔岷的个人简历

北京大学篮球主教练简历_北京大学篮球队员名单

王叔岷先生1914年出生于简阳县(今成都市东郊洛带镇下街),1933年,先生考入由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的“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后又考取北大文科研究所就读硕士,师从傅斯年、汤用彤等,毕业后留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王叔岷先生因1948年随史语所迁台,国共两党分治,其在大陆的知名度并不高。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先生先后在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教书,课余勤于著述,前后用17年完成巨著《史记斠证》,退休后完成集大成之作《庄子校诠》。

王叔岷先生1992年后几次往返大陆旅游,并于2000年获台湾行政院文化奖后开始长住大陆,大陆文化界始关注先生的学术造诣,2007年中华书局引进出版了《王叔岷著作集》共15本。2008年8月,王叔岷先生仙逝于成都龙泉驿区其长子家中。

一 家庭境况

王叔岷先生家境书香小康,世居于龙泉山西麓的洛带镇,父讳增荣(1876-1950),字耀卿,号槐斋,晚清秀才,四川绅法班法政别科卒业,曾任四川高等法院书记官长,后任教于成都南薰中学,再与人合办并任教于成都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晚年回乡。太夫人张氏,讳厚坤。祖父讳泽银(1851-1923),字松茂,一生慷慨好义,教子女以读书为贵,清末至1921年被公推为洛带镇保正。1914年4月29日,先生诞于洛带下街。当时川、滇、黔三省军阀在成都至龙泉山一带混战,兵燹四起,每过乡境,一夕数惊。三四岁时,耀卿公授以唐诗;七岁入私塾;十一岁入镇上的高级小学(前身为凤梧书院);十三岁随父至成都,耀卿公亲授《诗经》、《左传》、《史记》、左太冲、陶渊明、李太白、杜工部诸家诗;暇时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尤好《庄子》,先生学兼四部,盖植基于此;暇则习七弦古琴,耀卿公重金购得明代连珠式古琴一张,请南北名师教先生弹奏,这也成为先生一生的雅趣。十四岁,先生考入成都华阳中学,在校好读书,亦好运动,曾入选校篮球、足球队。十七岁入联合中学高中部(石室中学),与同侪结为“梅花五子”,别号孤鹤,其一生孤傲之性始现端倪。先生十九岁时以第一名考进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受教于朱光潜、刘大杰、林山腴等诸名师。1937年与潼南县双江镇望族杨姓女公子尚淑结为伉俪,川大校长张真如证婚,张校长之子即梅花好友张文达任傧相,朱光潜、林山腴等诸师长撰赠喜联。

二 三位老师

日军大举侵华,国民政府退守四川,以重庆为陪都,先生虽心忧国难,仍潜志经典,每期考试名列第一,颇负文名。先生自认为文学根底皆父亲所培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不肯与川大教授亲近,1939年川大毕业时未能如愿留校任助教。但因毕业前选修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川大客座教授徐中舒先生所教的《金石甲骨文》,甚得徐先生称许。此时徐先生慰勉:“何不报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将成绩单及平时所写诗文一并寄去。”此乃先生一生进学关键。傅斯年素来择人极严(王世襄先生未能进入史语所师从傅斯年,终身视为憾事),后来考虑是否留聘先生于史语所时,曾函询徐先生意见,甚得称赞。故先生十分珍视这次学术机遇,将徐中舒先生作为继自己父亲后的第二位老师。

先生报考北大文科研究所,初审顺利通过。因战事拖累了笔试,遂应邀任教于长寿县的重庆联合高级中学,假期再回成都应考。1940年9月得到时在昆明的傅斯年先生亲笔录取通知。先生与傅先生之缘分至此开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因抗战附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0年12月迁四川宜宾李庄的栗峰,傅斯年先生为所长。先生于1941年秋整装抱琴离家赴李庄,“李庄”,既含地名,又寓李耳与庄周,并为先生伏下一生的学术之缘。先生回忆第一次见到傅斯年先生的情景:“我将写的诗文呈上,向他请教,他说说笑笑,学识之渊博,言谈之风趣,气度之高昂,我震惊而敬慕……既而傅先生问我:‘你将研究何书?’答云:‘《庄子》。’傅先生笑笑,就背诵《齐物论》最后‘昔者庄周梦为胡蝶’章,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傅先生忽又严肃地说:‘研究《庄子》当从校勘训诂入手,才切实。’怎么研究空灵超脱的《庄子》,要从校勘训诂入手?我怀疑有这个必要吗?傅先生继续翻翻我写的诗,又说:‘要把才子气洗干净,三年之内不许发表文章。’我当时很不自在,又无可奈何,既然来到研究所,只得决心下苦工,从基础功夫研究《庄子》。”后来据任继愈回忆,“傅斯年背后说王叔岷‘有才性’。傅先生说的‘才性’,是《世说新语》用的词汇,指有史才,有史识,悟性好,并不是专指‘才子气’。那时傅斯年就发现王叔岷是个可造之材,着意培养,并用金条买了一部宋本的《庄子》,专给王叔岷用,用完锁在保险柜里。”先生师从傅斯年,在与远在昆明的副导师汤用彤书信请教时,也得到要不持才自傲,须“痛下功夫”的勉励。

先生幸得傅斯年先生亲炙,蒙指点治学门径,遂自校勘、训诂入手,博览群书,广辑资料,渐入学术之境。先生一生为人、治学、处世,皆深受斯年先生之影响,故将傅斯年作为自己的第三任老师,兼及所敬仰的胡适之和蔡元培两先生。先生1943年获硕士学位,留所任助理研究员;1944年8月完成《庄子校释》,凡二十余万言。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先生随史语所复员南京,是年发表《庄子通论》刊载于徐复观先生创办的《学原》学报,深受学界好评。

幸先生与妻杨尚淑一生恩爱,不论求学或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讲授,或避祸逃难离大陆赴台,都是胥相伴随,未尝须臾离开。后其妻于1977年不幸因肺癌病逝新加坡,亲朋或劝续弦,先生不为动,其弟子林耀椿所撰《怀念王叔岷先生》中记录了先生这样一句话:“人一生只能结一次婚,债完了就不要再负债了”,其挚情如此。

1948年,傅斯年先生出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先生受台大中文系合聘任教,授《大一国文》与《斠雠学》。共事论学者有台静农、洪炎秋、戴君仁、郑骞、许世瑛、伍俶(叔党)、毛子水、屈万里、何定生诸先生。1951年先生开始教授《庄子》,既以《庄》解《庄》,又旁及相通之诸子百家,并引汉魏六朝唐宋各大家诗作为证,一时杏坛轰动,慕名旁听者甚众。先生在勤于著述和竞于教学之外,不带助手、不加入或形成任何学术团体,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唯有一次短暂例外),甚至拒绝参选院士,因此稍显“默默无闻”。1959年以访问学人赴美国哈佛大学远东语文系一年,与洪业(煨莲)先生论学甚欢,后得其推荐,于1963年受邀赴新加坡大学中文系任客座教授两年。1967年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汉学系任客座教授。1972年转赴新加坡南洋大学任讲座教授,期间先生数度婉拒任何行政职务。1980年南洋大学(中文为主)与新加坡大学(英语为主)合并为国立新加坡大学,重组中文系时需要一位令两校师生都信服的系主任,当局力请,先生逼不得已,短暂出任新的中文系主任,并创办博士班。

先生总结出自己的治学经验:校勘古书是一种小学问,可以帮助研究大学问;是一种支离破碎的小工作,可以帮助通大义、有系统的工作;是一种绣花针的工作,可以帮助大刀阔斧的工作;是枯燥无味的工作,却有一种无味之味。从1965年起,先生共花了十七年的课余时间撰写了300万字巨著《史记斠证》。此聊举《史记斠证》校《伯夷列传》中一字千金的例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关于‘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句,从没有人怀疑过。我们想,伯夷逃去,叔齐也逃去,各逃各的,怎么两弟兄随后又在一起,同隐于首阳山呢?我们看,敦煌本‘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这句,逃字作追,这就对了,伯夷逃去,叔齐追他,随后自然就一起隐居了。《太平御览》卷五百十四引这句话,逃字也作追,可以证明,到北宋时还有作追的本子。追字作逃,是涉上句‘逃去’而误的。”

刘本栋在《六十年来之史记研究》一文中对此书的评价是:“是书引证博赡,考辨精审。每一疑义,必求其至当而后已,使史公二千年来不白之旨,昭然涣然。可谓不仅有功史学,抑且嘉惠士林矣”

1981年先生自新加坡大学退休返台,寓居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馆,并于同年九月回台大中文研究所任教。1984年自史语所退休,前后共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论文近百篇;翌年起仍在台大研究所任课,开授《斠雠学》、《先秦道法思想》、《刘子研究》、《诗品文心比较研究》等课,并获聘为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咨询委员。1987年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成立,函聘先生为荣誉讲座,作两次学术演讲。这期间完成集大成之作《庄子校诠》。其中对《徐无鬼篇》中“一”字作解,可管窥其煞费苦心。

“天地之养也一,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

《校释》云:‘一字疑浅人妄加……’,案郭<注>、成<疏>固未达此养字之义,而一字决非浅人所加。一犹齐也,此齐长短之说,与《庄子》齐物之义密合。《淮南子· 原道篇》无一字,于义不备,当据此文补。因改写此条云:‘案天地之养,与下文以养耳目鼻口之养异义。养借为羕,《淮南子 原道篇》养作永,义同。《尔雅 释诂》:永、羕,长也。《大戴礼 夏小正》: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传》并云:养,长也。养亦羕之借字,与此同例。天地之养也一,犹言天地之长也齐,一犹齐也。《淮南子 原道篇》:一度循轨,高注:一,齐也。盖天地之长无极,故以天地之长言之,则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长、短俱齐矣。此齐长短之说,亦即齐物之理也。’以齐长短之理推之,则大小、多少、贵贱、寿夭、生死之理亦一矣,亦齐矣。”

后来的研究庄子的学者大都不能回避《庄子校诠》,先生也被学界称作二十世纪在《庄子》字意训诂方面最权威的学者。

2008年8月30日,台湾大学文学院“王叔岷教授追思会筹备委员会”所撰《王叔岷先生行述》中这样写道:“先生一生不慕名利,与世无争,偏爱老庄自然之道,长保恬静自得之性,后虽年届耄耋,而视未茫,发未苍,齿牙未尝动摇,门人咸引为美谈。先生之学术,兼及四部,著述丰宏,而皆渊博精深,成一家言;古籍之斠雠笺证,尤为当世推重。七十年来,遍校先秦两汉魏晋群籍,撰有专书近三十种,论文二百余篇。其中《庄子校释》、《斠雠学》、《史记斠证》、《诸子斠证》、《庄子校诠》、《列子补正》、《刘子集证》、《世说新语补正》、《颜氏家训斠补》、《列仙传校笺》等书,皆以斠雠学方法董理古籍之传世名作。《史记斠证》、《庄子校诠》、《陶渊明诗笺证稿》、《钟嵘诗品笺证稿》、《先秦道法思想讲稿》、《左传考校》等,更融校勘、训释、义理为一体,开启“由实入虚”的治学途径。尝有《好学》诗自述:‘由实入虚救破碎,虚由实得非空虚。谁能虚实为一体,鱼跃鸢飞乐愉愉。’先生学博思深,晚尤圆融通达,渊冲醇粹,其引导沾溉之功,可谓大矣。”

先生最重情、惜情,治学之余,不废吟咏。其诗发乎深情,各体兼擅,尤精五古,神似靖节。有诗集《四余斋诗草》、《南园杂咏》、《旧庄新咏》、《寄情吟》、《落落吟》、《随感吟》、《倚红小咏》、《论诗别录》、《慕庐余咏》等多种行世,在海外有一大批读者。

薪火相传

先生雍容儒雅,待人温厚,视学生如子女,教学不拘泥旧说,常有新解、又有系统。改作文,有一句好都要标出,顶批、旁批、总评,总是满满的,学生非常喜欢,常与先生亲近倾谈。先生课余忙于著述,学生想来又怕打扰,但只要有学生到访,无不热情接待,并常说“你们没来我总是没空,你们来了我就有空”。师生之间无话不说,甚于家人,凡经教诲者,无不如沐春风,终身感念。1982年先生因长期研案劳神,导致胃穿孔,于台大上课时晕倒;稍愈后先生仍不以为意,研撰不辍,撰写《庄子校诠》期间,胃疾复发。弟子们争先恐后轮班至台大医院陪侍,其中不乏岛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先生回台大后,因为身边无人相伴,台大中文系上过先生课的同仁相约,每星期三课后中午陪先生午餐,由大伙轮流作东,已退休的老学生也闻风而动,全体加入,这就是在台学界再度引为佳话,维持了二十多年的“三中全会”,先生之受敬爱,于此可见一斑。

1992年上半年先生无课,在女儿国璎相伴下终返大陆一行。先生6月26日到北京,即与同学兼老友任继愈、张政烺、马学良相聚于国家图书馆。6月30日回到成都市郊故乡洛带镇,却发现旧家房园已分属不相识之三家矣。1993年6月12日,由台大中文系编纂出版《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为先生寿,计集稿四十九篇,八十余万言;1998年5月6日,先生应邀参加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并在“汉学研究国际会议”闭幕致辞;2000年先生荣获“行政院文化奖”,他将奖金六十万元捐给台大中文系作奖学金,以鼓励后进;次年6月28至29日文建会与台大中文系合办“王叔岷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研讨会”,中外学者发表论文凡二十一篇,同年8月台大中文系出版《王叔岷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研讨会论文集》。

怎样写个人简介

以下是一份备受青睐的简历,可以参考这个模式来写你的简历

某某某

应届毕业生 | 男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9********(手机)

E-mail:Malala@51job.com

最高学历

学 历: 硕士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硕士)/北京大学(本科)

--------------------------------------------------------------------------------

自我评价

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变化和挑战。

具备很强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

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

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具有很强的责任感。

项目经验

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

软件环境: j2ee

硬件环境: x86

开发工具: Java

项目描述: 核高基重大专项课题 该课题旨在建立国产中间件标准体系,进而在该标准体系指导下构建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与平台,从技术、产品与产业运作机制等方面探索适合国产中间件发展的一体化方案。

责任描述: 编写相关文档和设计报告。将Onceportal 4.0中符合JSR 286规范的Portlet容器OSGi化。

--------------------------------------------------------------------------------

轻量级数据持久框架

软件环境: j2ee

硬件环境: x86

开发工具: Java

项目描述: 国家863项目子课题 该课题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小型信息系统持久层的开发效率,降低其在异构数据库之间的迁移成本的数据持久化框架。

责任描述: 调研现有持久化技术,编写可行性报告。借鉴已有产品和标准的经验,提取数据持久化通用接口,完成持久化框架总体设计。在Java环境下对框架进行开发,并提供了框架接口在关系数据库、XML数据库和目录数据库下的实现。

--------------------------------------------------------------------------------

基于门户系统的单点登录工具

软件环境: j2ee

硬件环境: x86

开发工具: Java JSP

项目描述: 国家863项目子课题 该课题旨在研究门户环境下如何安全有效的对常见的B/S和C/S应用进行单点登录集成。

责任描述: 调研企业B/S和C/S应用的常见认证方式,设计门户环境下B/S和C/S应用单点登录集成工具 OnceportalBSSSO1.0,OnceportalCSSSSO1.0/2.0并使用Java和JSP等相关技术将其实现。

--------------------------------------------------------------------------------

可视化快递追踪分析平台- VisualExpress

软件环境: j2ee

硬件环境: x86

开发工具: Java

项目描述: 该项目旨在开发一个可以向用户提供基于Google Map的可视化快递单件查询,提供RSS、手机短信、Email等多种单件状态信息订阅,能够利用既往数据进行单件到达时间预测,并对快递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进行简单分析的综合快递交互平台。

责任描述: 任务分配、项目模块划分、项目进度监督以及相关人员的协调(项目组共6人)。需求分析、模块功能的取舍裁定以及模块之间的接口定义。利用Struts和JSP编写系统表示层的相关代码。相关文档和项目报告的编写。

教育经历

2008 /9--至今 中国科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门户、单点登录、通用持久化框架、统一认证

--------------------------------------------------------------------------------

2004 /9--2008 /7 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所获奖项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优秀三好学生

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二等奖学金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某届定向越野比赛第二名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某届程序设计大赛二等奖 北京大学

某届乒乓球赛第三名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社会经验

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联系内蒙古呼和浩特二中开展高考经验交流会。

在呼和浩特当地开展支教活动,主讲高等数学。

校内职务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团委学术部长

负责软件所对外学术交流

邀请中国红十字会培训中心举行“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健康专题讲座。

与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联合举办“3G技术及手机应用程序开发技术交流会”。

邀请某知名律师事务所所长举行“软件专利申请专题讲座”。

协助举办所内各项赛事活动

参与举办软件所某年元旦晚会,负责奖品采购和分发。

参与举办软件所某年篮球赛,负责赛事协调和裁判。

参与举办软件所某届书画摄影大赛,负责奖品采购和投票。

参与举办软件所某年毕业典礼,负责视频收集和会场布置。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软件工程中心团委组织委员

负责中心羽毛球兴趣小组的日常活动,小组定期每周活动一次。

组织举办中心100多人的年终聚餐晚会。

组织中心50多人去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春游聚餐。

--------------------------------------------------------------------------------

北京大学网络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全面负责社团的各项事务

经学校批准,社团创建了北大人自己的官方博客,并在1年内达到注册用户数2万人、活跃用户数3000人,成为近几十个课程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

邀请搜狐、网易、豆瓣等公司相关负责人举办了“网络文化交流讲座”。

--------------------------------------------------------------------------------

北京大学计算机协会技术部长

分管协会内部和校内其他计算机爱好者进行培训和电脑维修。

组织并成功举办了多场技术培训讲座。

在北大校内开展多次计算机维修服务。

语言能力

英语(熟练) 听说(熟练),读写(熟练)

英语等级: 英语六级

刘丽萍的个人简历

1979年从湖南衡阳重点业余体校考入北京体育大学,

1983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田径专项。

1994年为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至今。

1997年11月曾赴俄罗斯进修“舍宾”形体,回国后曾任舍宾形体主教练,并为全国各地培养大批的SHAPING(“舍宾”)形体教练。经北京SHAPINGD( “舍宾”)俱乐部协会中国连锁俱乐部总部第一期全国“舍宾”教练培训班培训获得国内外SHAPINGD( “舍宾”)连锁俱乐部系统内担任SHAPINGD( “舍宾”)形体教练。

2000年完成99级同等学历硕士研修班的全部课程,获得结业证书。

2002年参加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两操”)分会开设的首届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班,并获得三项(华尔兹、探戈、伦巴)A级社会辅导资格结业证书。

1983年——2007年,24年教龄。

北京大学白先勇简历

1成长经历编辑

作家白先勇

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于中国广西桂林,父亲白崇禧是中国国民党桂系将领,母亲名马佩璋;白先勇排第八,另有九名兄弟姊妹(只五人还在世),电台名人白韵琴则为他的堂妹,而家族大多仍居住在台湾。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

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1956年在建国中学毕业后,由于他梦想参与兴建三峡大坝工程,以第一志愿考取台湾省立成功大学(今“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翌年发现兴趣不合,转学“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系,改读英国文学。

1958年,他在《文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大奶奶》。两年后,他与台大的同学欧阳子,陈若曦,王文兴等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并在此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

于1961年大学毕业。

1962年,白先勇的母亲马佩璋去世。据他自传文章《蓦然回首》提及,“母亲下

白先勇

葬后,按回教仪式我走了四十天的坟,第四十一天,便出国飞美了。”母亲去世后,他飞往美国爱荷华大学的爱阿华作家工作室(Iowa Writer's Workshop)学习文学理论和创作研究,当时父亲白崇禧也来送行,也是白与父亲最后一次会面。

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

1965年,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国语文及文学,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

1999年11月1日发表《养虎贻患-父亲的憾恨(一九四六年春夏间国共第一次“四平街会战”之前因后果及其重大影响)》(台北《当代》第147期)一文,为父亲白崇禧立传。

白先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2004年,由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部作品集《青春·念想--白先勇自选集》,以及新作《姹紫嫣红牡丹亭》。白先勇喜爱中国地方戏曲昆曲如《牡丹亭》,对于其保存及传承,亦不遗余力。

2创作经历编辑

贯通中西

白先勇

白先勇从小就喜爱中国的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和古典作品。如《薛仁贵征东》、《樊梨花征西》、《说唐》、《蜀山剑侠传》、《啼笑姻缘》;巴金的《家》、《春》、《秋》;《三国》、《水浒》、《西游记》,特别是《红楼梦》,都是他所喜爱熟读的作品。在大学时代,由于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白先勇开始阅读和介绍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在创作上也开始模仿西方文学。但是毕业后入美国爱荷华创作班学习班,作者又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对中国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使他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素养,这就是为什么自先勇长期生活在台湾和美国,沐浴在欧风美雨之中,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却仍能保持着比较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原因。白先勇从小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对祖国和民族有较深厚的感情。

巴蜀情结

作者少年时代曾在天府之国的重庆生活,当他回忆起幼年时见到的巴山蜀水时,至今还非常神往。高中毕业时,由于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白先勇放弃了保送台大的有利条件,入了台湾水利学院。后因发现自己对水利没有兴趣,才转入台大外文系。他对祖国大陆的印象极其深刻。非常怀念。他所日夜思念的所谓总合性的“家”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正是这种对民族和祖国的深沉感情,使这位远离祖国的游子在作品中散发出漠漠的“乡愁”。

同情劳动者

白先勇

白先勇虽然生长于官宦之家,生活条件比一般人优越,但他从小对他所接触到的下层劳动者,却颇为同情。作者在《孤恋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充满同情地描写出了娟娟、朱凤、王华这一类下层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悲惨命运,当然不是偶然的。他对自己的家庭身世感慨颇多。据作者自己说,1963年出国前夕,母亲去世,等到学成归来,“父亲先已归真”。这件事情对他的心灵震撼较大。作者曾写道:“别人出国留学,大概不免满怀兴奋,我却没有。我,只感到心慌意乱,四顾茫然。头一年在美国,心境是苍凉的”,“我到美国后,第一次深深感到国破家亡的彷徨。”这些思想情绪都是相当消极的,后来作者写的《芝加哥之死》、《谪仙记》中的吴汉魂、李彤等一个个投水自杀,大概与作者这一时期的悲凉心境不无关系。白先勇于50年代末期开始从事创作活动。从1958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金大奶奶》,到1979年8月在香港《八方》文艺丛刊发表《夜曲》为止,共发表了30多个短篇小说。1960年,他在台湾与欧阳子、王文兴等人共同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先在这个杂志发表,然后陆续汇编成《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谪仙记》等几个短篇小说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从1977年开始在《现代文学》上连载,已由台湾远景出版社结集出版。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或模拟西洋文学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岁》中的大部分作品;二是描写台湾上层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三是描写旅美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纽约客》;四是描写台湾下层人物的作品,如长篇小说《孽子》。

3人物轶事编辑

评同性恋

白先勇及其家人

白先勇曾在香港公开表示自己为同性恋者,但在台湾公开场合极少提及自己的性倾向。白先勇曾说,他相信父亲知道他的同性恋倾向,但并没有真正和他谈论过此事。

白先勇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1983年)除骨肉亲情外,书中对于台北部分男同性恋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易等情节不避讳的描写,格外引人注意。《孽子》以一名因其同性性倾向遭乃父逐出家门的少男“李青”的视角,讲述一群以1970年代台北新公园为集散地,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的男同性恋者的故事;而作者对于父子亲情的描写,亦为本书之主题。2003年,台湾公共电视台将其改编拍摄为同名电视剧,引起社会上各种关于同性恋议题的谈论。在2002年的《扬起彩虹旗》新书发表会上,台湾同性恋权益运动者陈俊志指责白先勇与舞蹈家林怀民对台湾同志运动没有尽心尽力。

个人信仰

白先勇,接受《凤凰周刊》采访。

您的作品受回教影响多,还是佛教?

答:佛教。我受到回教血液叛逆的、非正统的影响,但我对伊斯兰教在宗教教义上面不是很近。我念过天主教学校,在香港念初中时我是背圣经的,但慢慢的年纪大一点了,我想皈依的,偏向了佛教。我父母都信回教,中国回教协会是我父亲创立的。但是对孩子是宗教信仰自由。我二姐就信仰天主教。我而今信佛,我想他若知道了,可能会失望,但是也不会干涉。呵呵,我常说他是“开明君主制”。 ”

桂林情结

白先勇不建党的经历和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世界,铸就了他特殊的性格。懂得中国当代文学概况的人,一定会懂得白先勇在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对台湾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而白先勇的文学作品,白先勇的兴趣爱好,甚至白先勇的语言和思维,都离不开桂林这块生他养他的山水宝地,离不开勤劳智慧的桂林人。白先勇的一生,有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绪:那便是对桂林故土的眷恋。

其实,他在桂林只生活了7年,12岁时去了台湾,25岁远赴美国,但一口桂林话却说得十分正宗。白先勇在他的小说中,运用了许多桂林方言。例如“蚂捞车”、“鸡猫鬼叫”等等,桂林方言在他的怀旧小说中灵活而恰到好处的运用,使作品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老桂林也许会有一个感觉,"金大奶奶"这个题目,本身就极富桂林味。当然,《金大奶奶》中不乏白先勇童年听来的故事,那些人物生活的背景,有桂林的影子。

白先勇不仅能说一口正宗流利的桂林话,还酷爱桂林米粉。据白先勇说,他父亲白崇禧以前打仗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喊隔壁婶娘过来熬卤水做冒热米粉吃。白家四十年代末在南京、上海生活,还常常请人做桂林米粉吃,后来到了台北,很少能吃到桂林米粉,白先勇很是怀念这种特殊的地方风味。在他的名篇《花桥荣记》中,就津津有味地讲起桂林米粉的故事。1993年9月,白先勇回桂林时住在榕湖饭店,见餐厅服务员就问“有没有桂林冒热米粉?”当服务员回答有时,他便啧啧嘴,大喊“先来两碗”。白先勇对笔者说,桂林米粉可谓“天下第一味”,好吃得不得了。

2000年元月,白先勇再次回到桂林时,与上次回桂林一样,白先勇一进饭店便问“有没有桂林米粉”,得到肯定回答后又连来两碗,还直说,多来些芫荽、酥豆,好吃好吃!白先勇吃米粉,那动作也是"训之有素"的。尽管米粉堆得高,那双筷子可以上下自如地在碗里打翻而不让佐料掉出来。这大概是桂林人的饮食本事。除了桂话桂林米粉,白先勇十分喜欢桂林的传统艺术桂剧。在7岁离开桂林前的日子里,白先勇常在母亲的怀里抱着看桂剧,所以即使是57岁回桂林时,白先勇仍然对桂剧如此钟情神往。[3]

4主要著作编辑

《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联合报》

《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国时报,一九七一年。

《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

《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

《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

《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

《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乐乡的一日》--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一九六〇年。

《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录于《纽约客》。

《等》

《谪仙怨》--收录于《纽约客》。

《我们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录于《纽约客》

《tea for two》──收录于《纽约客》

小说分期

白先勇的小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国发表的《芝加哥之死》为界线,在这篇小说之前所有在台湾写的小说称为前期作品,在这之后所有在美国写的小说称为后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重,较多个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艺术上尚未成熟。后期作品,继承中国民族文学传统较多,将传统熔入现代,作品的现实性和历史感较强,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湾现代派中现实主义精神较强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等几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国民党的官僚家庭度过的,先辈们的“显赫”和上流社会的“气派”,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湾后,又目睹了国民党旧官僚的没落,以及许多离乡背井、流落台湾的下层人民的痛苦挣扎,他们的思乡和怀旧情绪,都影响著作者;在美国,旅美中国人对美国物质文明的向往和对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厌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执着和飘泊海外而无根的痛苦感觉,同时涌入他的心胸。这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反映。

5出版履历编辑

2012年,《白崇禧将军身影集》(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姹紫嫣红开遍(白先勇散文卷)》,作家出版社。

2008年,《白先勇作品集》,天下文化出版。全套12大册,随书附《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2008年,《白先勇书话》,隐地编,尔雅出版。

2007年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在台湾出版。

2004年,《说昆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4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2002年,《树犹如此》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台北人》出版30周年纪念典藏版。

1995年,《第六只手指》。尔雅出版。

1984年,《明星咖啡馆》散文集出版。

1983年,出版长篇小说《孽子》。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

1980年,《白先勇小说选》出版。

1978年,《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

1976年,出版《寂寞的十七岁》小说集。

1971年,作品开始被译成英文(第一篇为《谪仙记》),其作品陆续被译成英文、韩文、德文等语言。同年,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

1968年,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小说集。

1967年,出版《谪仙记》,短篇小说集。文星书店。文星丛刊。

6与昆曲编辑

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

《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其以曲调优雅,唱腔悠扬,唱词华丽,四百年来一直是昆曲传统经典曲目。《牡丹亭》的火热,使久已低迷的昆曲舞台骤然升温,这和白先勇的努力密不可分。曾笑称自己是昆曲义工的白先勇,为了昆曲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不惜暂停自己的本行,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精心打造《牡丹亭》,并在校园进行公益演出,为昆曲争取了更多的年轻观众,这是昆曲艺术存续的肥沃土壤。白先勇说,"希望看过这些(昆曲)的年轻人,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

自小与昆剧结下不解缘,其小说《游园惊梦》即受昆剧《牡丹亭》启发。他对昆剧艺术一往情深,作了二十年推广昆剧的'义工'。更热心向年轻一代介绍昆剧,经常在港、台地区与昆剧艺术家合作,做公开演讲。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是他多年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在2004年得以实现。

推广昆曲

白先勇幼年时与家人在上海听了梅兰芳复出演唱的昆曲《游园惊梦》(俞振飞、言慧珠等合演),21世纪在全世界做了大量工作推广昆曲,自诩为昆曲义工。

7人物评价编辑

“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潜心自己艺术进步,想为当今文坛留下几篇值

白先勇

得给后世朗诵的作品的,有两位:于梨华和白先勇。”他甚至赞誉白氏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评

“白先勇才气纵横,不甘受拘;他尝试过各种不同样式的小说,处理过各种不同类式的题材。而难得的是,他不仅尝试写,而且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讲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说情节,有从人物对话中引出的《我们看菊花去》,有以传统直叙法讲述的《玉卿嫂》,有以简单的倒叙法 (flashback)叙说的《寂寞的十七岁》,有用复杂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叙”与“意识流”两法交插并用以显示给读者的《游园惊梦》。他的人物对话,一如日常讲话,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个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采用广西桂林地区的口语,使该篇小说染上很浓的地方色彩。他的头几篇小说,即他在台湾时写的作品,文字比较简易朴素。从第五篇《上摩天楼去》起,他开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着文句适当的选择与排列,配合各种恰当‘象征’(symbolism)的运用,而将各种各样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传达给了读者。”——旅美作家欧阳子评